提問者:keococ2014-09-23 00:00
按照冷卻液的加裝流程看,由于有空氣的存在,開一段時間以后,排出空氣后,冷卻液的液面有一定的下降,但是添加過以后,又少了,就要注意檢查有無滲漏的地方。把空氣排出,是更換過程的重要一步,具體的更換過程可參照惠邦冷卻油加裝過程如下:(注:冷卻油是冷卻液的更新換代的環保產品)第一步:檢查滲漏 將已冷卻的機蓋打開,先檢查冷卻系統管路、接頭等有無滲漏現象并做好相關部位清潔和清理。第二步:放水并清洗 將水箱中原有的水或水性防凍液放出,存放于淺色水盆或水桶中,觀察是否清澈、透明、無雜質,如基本可以,則用清水對冷卻系統進行兩次沖洗即可。 如發現放出的防凍液呈銹黃色、銹紅色或污垢較重,則說明冷卻系統存在腐蝕銹垢,必須用清水對冷卻系統進行多次清洗,直至沖出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雜質為止(污垢嚴重的需進行正規清洗)。在做完上述工作后,用氣泵將冷卻系統中殘留的水份徹底吹出,再短暫啟動發動機至加液口處冒出大熱氣,再檢查一次有無滲漏。 至此,待車輛冷卻后即可加注惠邦冷卻油。第三步:加注惠邦冷卻油的具體步驟: 1、大水箱加至4㎏左右、小水箱加至2㎏左右時,啟動發動機,同時打開暖風,以便排出其中的水份和空氣。 2、在保持發動機運轉的情況下,繼續加注冷卻油,直至達到正常工作液面高度(冷卻油正常工作液面高度與普通水性防凍液相同)。加注速度不要太快,邊加注邊動態觀察,防止跑冒滴漏。 3、冷卻油加注到正常工作液面后,需重點觀察液面的變化。一般情況下,水箱加注口會有適量的氣泡冒出,每冒出一個氣泡液面就會下降一點,需要馬上給予補充。這一過程大約持續5-6分鐘,至不冒氣泡時,把液面補充到正常位置即可。蓋好加注口蓋,讓發動機繼續運轉至風扇啟動時結束。第四步:駕駛人員注意事項車輛加注冷卻油進入正常行駛后,應勤查冷卻油工作液面情況(特別是開始幾天或3000公里以內),如出現液面降低應及時查明原因,需要及時補充,防止因冷卻系統殘存的水份蒸發及殘留空氣被擠出導致液面下降影響其功效。同時注意發現滲漏,如遇冷卻油外漏,應及時將其放出裝好澄淀,待修復后還可重復加入使用。不過傳統冷卻液:水和含水防凍液無法滿足引擎散熱的先天缺陷:1、水在0℃就會結冰,到100℃就會開鍋。結冰會脹爆引擎水箱和缸體,開鍋會使發動機過熱,直到造成癱瘓。2、引擎溫度達到80℃以上對缸壁應開始產生水氣泡。水氣泡在汽缸表面形成氣泡阻熱層,阻止引擎內部熱量散出。水氣泡在引擎缸體金屬表面永無休止的生成和破裂,以滴水穿石般的效應損失缸體――這就是氣蝕。3、引擎內部局部溫度過高,預燃和爆震傾向加大,增加震動和噪音,大大降低引擎性能與效率,形成無水耗油。4、水在電解質作用下發生電化腐蝕及產生水銹、水垢,加劇冷卻系統老化速度,降低散熱性能。5、在引擎溫度達到80℃以上時產生的水蒸氣、水氣泡和水體膨脹,使得冷卻系統內部壓力加大。這樣,既催化了冷卻系統老化速度,又使得因銹蝕而逐漸無法保證正常散熱所需轉速。因此,將含水防凍液的散熱缺陷歸納為:散熱性能局限,壓不住過熱頂點;逐漸老化引擎,使引擎發熱量有增無減;逐漸老化冷卻系統,使散熱能力有減無增。 建議可以使用冷卻液的換代最新產品:惠邦冷卻油,惠邦冷卻油可以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更好地維護發動機的性能。還有節省燃油5%~10%的效果,更加環保~!50萬公里免維護~~!
回答者:oron910o2016-09-23 00:00
當儀表上出現上圖水溫報警燈時,需要第一時間熄火并檢查防凍液。一般防凍液少量缺失是不會有報警的,當嚴重缺水導致水溫升高時,水溫傳感器檢測到水溫異常,儀表才會報警。建議每兩年或4萬公里更換一次防凍液,平時保養時檢查有無漏水,
提問者:guiytfz76692013-10-04
冒熱氣是正常的,水經常少,建議去汽修廠檢查有沒有漏水的,確定外部沒有,再考慮是不是氣缸床沖掉了58車
提問者:MeMory小三2015-07-02
這是正常,防凍液是就是汽車冷卻系的水冷,因為發動機有溫度,水自然會蒸發掉一些,及時添加就行。請采納,謝謝。
提問者:lovelydan72016-08-28
首先檢查回水壺,回水管看看有沒有堵塞現象。如果有水箱蓋,檢查一下水箱蓋的密封,水箱蓋彈簧的彈性。再密切關注機油。看看是否有上漲的跡象。 機油多了就表示汽缸墊沖了,需要更換。
提問者:kbn022013-11-19
是啊。就要是入冬了,才考慮這個防凍液問題。這個瓶看不懂。我是有備一瓶防凍液,就是不知道防凍液液位加到哪個位置合適。加多了行不行? 58車>>
提問者:zaza7896542013-05-25
新寶來車的防凍液,二保前一個月左右告警(液面低),加了部分(約一茶杯),告警消失。現在快三保了,又開始告警,打開機蓋,防凍液又在min線下面了。大家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啊? 已有油0升 用戶名 操作 操作時間 查看全部
提問者:haibo441120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