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2013-11-27 00:00
開車前的檢查包括: 1.檢查車燈和轉向信號燈工作是否可靠; 2.檢查制動裝置工作是否良好,包括對制動器、制動液面以及制動尾燈的檢查; 3.檢查后視鏡位置是否合適; 4.檢查前照燈、后尾燈、制動燈以及車窗玻璃是否清潔; 5.檢查輪胎狀況是否正常; 6.檢查車輛外露部位螺栓螺母是否安全; 7.啟動發動機,檢查發動機運轉是否正常,有無異響,各儀表、警告指示燈工作是否正常; 8.行車前的“五油四壓三水”安全檢查。 五油: 1.機油。機油量標準量法:將車停在平坦路面上,拉起手剎,關掉發動機,并等待數分鐘,讓機油流回油底殼。取出油尺,并用清潔的布擦拭干凈。插回油尺,且要完全放到底,再次取出油尺,正常的油位高度必須在油尺上的Max與Min兩個記號之間。 2.變速箱油。變速箱油量標準量法:啟動發動機,讓車行駛,使水溫表指針達到正常工作溫度;將車停在平坦路面上,拉起手剎(不可關掉發動機)。發動機繼續怠速運轉,腳踩剎車踏板;將排擋桿從P擋位逐一換至L擋位,并在各擋位停留數秒鐘。最后將排擋桿排在P擋位。取出油尺,并用清潔的布拭干凈。插回油尺,且要完全放到底。再次取出油尺,正常的油位高度必須在油尺上HOT范圍內。 3.動力方向機油。動力方向機油量標準量法:將車停在平坦路面上,拉起手剎車,取出油尺,并用清潔的布拭干凈。插回油尺,且要完全放到底。再次取出油尺,正常的油位高度必須在油尺上HOT范圍內。 4.剎車油。剎車油是最重要的一種油,依照規定通常每年或每行駛3萬KM更換一次(以兩者先到者為準),若還未到更換時機,也要檢視剎車油存量,可先由剎車油壺外的刻度判別,剎車油必須介于Max與Min之間,若需要添加一定要添加到Max位置,對于標號數不同的剎車油,需嚴格控制避免混用。 5.燃油。行車上路前一定要檢查燃油量是否充足。 四壓: 1.油壓。機油壓力指示燈應在鑰匙打開時變紅(未亮,需做進一步的檢修),發動機啟動后10秒內熄滅,如未在10秒內熄滅請馬上熄火,檢查機油量。如油量充足,請進廠做進一步的檢修。若在行駛途中,機油壓力指示燈亮起,應馬上找地方停下來,利用油尺檢查機油量是否足夠,不夠時一定要加足。 2.電壓。電瓶指示燈應在鑰匙打開時變紅(未亮,需做進一步的檢修),發動機啟動后10秒內熄滅,如未在10秒內熄滅,請進廠做進一步的檢修。 3.胎壓。每日行車前,應檢查全部輪胎壓是否正常(一般車輛,在車門柱上或手套箱內有胎壓指示表)。 4.氣壓(真空助力制動式)。將制動器踏板踏死后啟動發動機,看制動器踏板是否會下沉。若踏板下沉,則表示真空輔助剎車作用正常;若踏板沒有下沉,應做如下檢查:找到從進氣歧管接至剎車總泵輔助器的黑色軟管,檢查它有無真空作用,是否出現老舊破裂或阻塞現象。若沒有以上征狀,請進廠做進一步的檢修。 三水: 1.水箱水。水箱中的液體為水或防凍液,平時應常檢查水箱及副水箱內的儲水量是否足夠。如果副水箱的水位有降低,應在冷車時以清水或防凍液加至上限與下限刻度的中間位置。若要自行檢查水箱的儲水量,請不要在發動機運轉時或停止運轉1小時內打開水箱蓋,以避免人被噴出的高溫水燙傷。 2.電瓶水。在蓄電池的外部,一般刻有電解液的上、下限刻度。當電瓶水低于下限刻度時,請以純水或電瓶水添加,切勿添加自來水。 3.雨刷水。雨刷水的水位是否足夠,也是需要經常進行檢查的。在雨刷水中,最好能添加一些能夠去除擋風玻璃上油漬的清潔液,以普通的清水代替也可。雨刷水不足,雖然不致影響車輛發生故障,但擋風玻璃如果被前車濺起的泥水污染,如不及時清除,也有可能會影響到行車安全。
回答者:2016-11-27 00:00
4S店說是發動機正常的牽引力。可能由于某種原因產生的共振性震顫。 你嘗試一下改變發動機轉速是否還有這個現象,如果現象消失就證明是共振產生的。調整一下發動機的固定螺栓,就應當解決問題了。
提問者:zqy215042013-07-26
檢查皮帶是不是沒有調整好,在檢查下皮帶輪有無發卡現象,換了新皮帶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調整一下松緊度的
提問者:2014-07-07
冷車啟動時的金屬撞擊聲音多數來自氣門的輕微敲擊,這是潤滑機油沒打上來的原因,一般中低檔車都這樣。所以需要熱車后再行駛。
提問者:adq6f2uy23a2013-07-10
尊敬的網友您好: 當您踩剎車停車的時候,剎車片和剎車盤的間隙非常小,當有銹產生的時候,基本上就不存在間隙了,當你倒車的時候就會發出上述聲音。可嘗試更換剎車片,或許能夠消除聲音。 [北京市汽車修理公司六廠上海大眾站技術
提問者:lrh9708102013-03-29
阿凡提根據您所說的情況,初步的判斷是積炭過多所產生的現象。早上怠速有點輕微抖動是
提問者:hldk38ko2013-06-08
有部分2.7的漢蘭達的發動機的正時氣門有點問題,最嚴重的客戶有已經換了發動機的,建議你回4S店檢查
提問者:wwtjuk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