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xibikuangke2013-12-24 00:00
6、廣東省汕頭市南山寺 位于廣東汕頭南澳島古城之南,地處“獨鯉朝陽”,后枕金山,面向梅花村,古樹參天,坑泉潺潺,井水甘甜,幽深清雅。 該寺創于明末,由火神爺小廟擴建而成。相傳當時寺有木匾“潛云正宗”,至“文革”中的1976年被“紅衛兵”連同大批佛像、經書典藉(包括疊石巖所移寄者)諸文物一起焚毀。今遺一塊石板,長1.05米,寬0.5米,因石面呈灰色中,左上角卻浮現白色部分,彎形似月;右下方卻露出一點兒似日之白,故素稱“日月石”,昔為后座亭前臺階打坐之石,今已鋪在天王殿彌勒佛前地面。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1918年正月初三大地震時,寺倒塌殆盡,僅存門樓和大殿四石柱。震后4年,島上七鶴巖尼師釋修徹、修解,發下宏愿,攜徒來寺,在善信們捐助下,于廢墟上,五易春秋,至1927年竣工,艱苦重建成前院房、正廳寶殿、兩側廂房,使其重光。“文革”中驅尼廢寺,瘡痍滿目。1978年,政策落實,寺獲生機。釋長仰攜盲師公釋演證返寺,挑起復寺重擔,經海內外善信解囊,總投資100余萬元,重建大雄寶殿(1994年12月4日奠基,至1998年10月竣工),增建祖堂、客堂大樓、天王殿、觀音閣(1990年仲秋竣工)等,全寺宏大莊嚴,結構精巧,雕梁畫棟,飛檐翅角,琉璃煥彩。 建筑面積1千余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的古剎,只見古代門匾額石刻深厚逸美的“南山寺”三字。新建的大山門樓,坐南向北,高約9米,寬約10米,恢偉瑰麗。大門內辟有停車場,興建一座三層接待樓(每層約200平方米)。向南走過圍墻,就抵中心,從西向東聳立著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堂、觀音閣、左廂三層樓,右側大庭院、齋堂等。寶殿雄偉,祖堂莊嚴,觀音閣恢宏,鐘磬傳聲,花草流芳,令人留連。 7、廣西區貴港市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貴港市城區南郊東南約3公里郁江岸邊二十四峰中的南山公園內獅山巖洞里,是千年古寺,嶺南名剎。 南山海拔70米,為郁江畔24峰之冠。山上奇巖峭壁,雜樹間生,景色雅致。相傳昔有不老松,今半山尚有“不老松”崖刻。山前山后有岸洞11個,洞中多有宋以來題刻,觀音巖內還有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登臨山巔,可鳥瞰全城。南山寺于南山上,始修于宋朝,宋太宗賜御書,宋仁宗題“景佑禪寺”額匾。元文宗即位前兩次住寺,題“南山寺”,稱南宗正脈,是西江重要佛寺。“山明水秀本從來,云水光中計四峰”。寺依山踞洞而建,門外有菩提樹,寺內曲徑通幽,有宋、元、明、清石刻百余方和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大鐵鐘等歷史文物。洞內鐘乳石豐富多姿,有飛來佛、石獅、石象、石鯉等,另有晉代葛洪煉丹遺址和流米洞遺跡。南山寺歷代為旅游勝地,今寺內石刻與宋代鐵鐘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二十四峰,根據各山的不同形狀分別名為:獅山、文筆山、驢山、馬山、雞兒山、屏風山、棲鳳山、靴山、風浪山、三臺山、大鐘山、朝笏山、螺山、蓮花山、白鶴山、尖山、香爐山、望夫山、獨寨山、兩面山、涼帽山、龜山、鳳凰山,形似獅子,半山腰有兩個石洞,分列于獅鼻兩邊,形似獅子的兩個鼻孔,山上遍長“龍骨草”,把整個獅山覆蓋得嚴嚴實實,活象一只披茸醒獅。迎著初升紅日,獅山就會出現“醒獅朝陽”一景,煞是好看。南山寺就在獅山下依山據洞而建,掩映于萬綠叢中,山前群峰環繞,如向獅王俯伏朝拜狀,構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天然秀麗勝景。 南山寺始建于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善智和尚來到貴州(今貴港),踏遍山川,最后選在風景如畫的獅山巖洞里建立寺廟,供奉如來、三寶諸佛,自此南山寺香火興旺,名氣日盛。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以宋太宗墨跡賜天下名山,南山寺獲賜太宗御書224軸,并建御書閣安奉。當時,南山已成為天下名山,揚名中原大地。宋仁宗于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大力整頓寺宇,下令“毀天下無額賜寺院”,由于南山寺是州治所在的寺廟,素負盛名,宋仁宗乃親書“景佑禪寺”匾額賜給南山寺。因此南山寺又名景佑禪寺。自此,南山寺聲名遠播,成為嶺南名剎,終日香客盈門,達官貴人、騷人墨客慕名來游者,絡繹不絕。這是南山寺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 南山寺距城區中心約四公里。從市新世紀廣場乘8路公共汽車,跨過郁江大橋,就到南山寺附近的文筆山。這山巍峨高大,厚重端莊,西看如支筆,東望似猴子,北眺像觀音。山前有一池塘,據說,以前常有驊騮(猴子)、鳳凰在塘邊或塘中戲耍,故名驊騮塘,又名鳳凰塘。相傳,文筆山是貴港一支神筆,它以驊騮塘為墨池,大地為紙,舔之不完,寫之不盡,是貴港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 從文筆山行約400米,就到坐落獅山的南山寺步入寺門,再沿石級而上到八角亭。此亭始建于清初,乾隆后期重修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南山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亭內供奉大肚佛,兩側是四大金剛,亭的三面墻壁鑲滿一塊塊石碑。亭東第一塊是建八角亭的碑文,文曰:清朝初期,南山寺“景物蕭疏十之四五”,據貴縣志記載,那時,由于農民起義紛呈,清立國十三年后才有縣官來坐衙執政。碑文里說的知縣澹(淡)公,就是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到任的。 從八角亭沿著之字形石級直上,就到南山大洞。洞門刻有:“洞門云鎖三冬暖,石室風生九夏涼”的對聯。洞門石壁上有一棵不老松,是貴縣舊八景之一。這棵小松樹自公元989年建寺時已有,一千多年來,不長高也不長大,總是老樣子,四季常青,令人稱奇。據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典故就源于此。 進入洞中,只見該洞上窟窿,下寬敞,東西長50米,南北寬30米,高15米多。因洞中有“石像天成,非鑿非刻”的天然石佛三尊及歷元到明,后人增刻已達三十余尊,小石佛遍布崖上,故名石佛洞。該洞又是南山寺供奉如來佛祖及寺僧做佛事的地方,這尊如來佛像是新塑造的,高八米,故該洞又稱大殿。大洞是個文物豐富的大寶庫,不但有石佛、石象、石牛、石獅、石虎、石鯉,還有御書碑和飛來鐘等勝跡,以及歷代騷人墨客的詩詞、題額摩崖,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據統計,南山寺的摩崖碑刻有180多幅(塊),其中自治區博物館有拓片的50幅,是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有一塊極為珍貴的御書碑。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圖貼睦爾親王被流放海南島,中途來游南山。公元1323年奉召返京,重游南山,并親書“南山寺”三字賜與寺僧。公元1328年圖貼睦爾登位,號文 宗皇帝。后貴州(貴縣)州官撰跋刻《御書碑》立于石佛洞北壁下保存。 洞的左側有一口大鐵鐘,叫飛來鐘,高1.8米,口徑1.2米,重一噸多,用槌擊之,發出巨響,山鳴谷應,聲播十里。鐘面鑄有“皇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乙丑歲正月”,“撫州匠人曾守政鑄造”等字樣。此鐘歷時近千年,為貴港市尚存16個鐵鐘之最,是全國十大名鐘之一,被列為廣西重點保護文物。這個古老鐵鐘原是廣州光孝寺的神物,它之所以神,據傳說,因它慕南山風景優美,香火興旺,在一夜之間從廣州飛來,自掛于大洞一根橫木之上,長鳴七天七夜而止。神鐘還能卜吉兇,知禍福,來人拜之、求之,都逢兇化吉,是南山寺又一奇寶。 大洞西側是觀音巖,與大洞相連,呈長方形,長約15米,寬5米多,從大洞拾級而上可到達。此巖是歷代石刻較多的地方,其中有講農業生產的,如清雍正年間曾兩度任貴縣知縣的天津人孫超群寫的“南山記”石刻碑文。文中提到當時貴縣還不懂種旱田,農民都是“以手拔草,困難開辟,亦難多種”。于是他推廣了北方旱地農具鐵鋤,對農民“躬行教種”,“數日間旱田之利益通曉”。他還滿有信心地說“將來之辟土必多,民生厚望矣”。 觀音巖寬敞明亮,舊社會官紳游山到此,必擺酒吟詩,清風南來,令人飄飄欲仙。因此,清康熙貢生、山水郎曾光國題刻“登臨即仙”。巖內有“鯉魚滴水”、“通天洞”勝景。關于鯉魚滴水有個神話傳說,很久以前,郁江鯉魚灣有條鯉魚精,到南山寺稱王作惡,民憤很大,被觀音菩薩施法使其現出原形,并把它拋到觀音洞頂的石壁上倒掛起來,鯉魚哭泣的淚水流到嘴邊滴下來,成了現在的“鯉魚滴水”奇觀,真是“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槳”。觀音巖西壁上有一洞口,洞道僅供一人沿崖攀登而上,半山上有小巖洞,過去建有魁星閣,曾是僧人住宿之地。這個洞叫“通天洞”,登臨者眼前即展現奇觀。“登臨即仙”,誰不雅興倍增?我游至此處,曾觸景生情,口占一絕:“古寺風光處處優,鯉魚滴水送清流。沿崖直上通天洞,掩映林光畫閣樓”。 在大洞東側,有兩個小巖洞,一稱流云洞,清晨經常有云霧從山外漫進。一稱流米洞,在洞頂石壁上有一似漏斗狀的小洞,以前有米從洞中流出,寺中幾人,米流幾許,不多也不少。這些米從那里來呢?相傳是金龜和仙鶴去游伏波灘,見米船觸礁沉沒,將遺下的米運回南山寺的。但后來有個貪心和尚,把流米洞鑿寬,企圖讓米多出,把金龜和仙鶴辛辛苦苦運回的大米掏空了。金龜和仙鶴知道后,嘆息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怒之下,從此不再去運米了。自此之后,流米洞也不再流米了。金龜和仙鶴終日坐禪,后來也仙化了。據說,南山二十四峰中的龜山、鶴山,就是當年金龜、仙鶴的化身。此外,在流米洞北側的石壁上還有個直通山頂的洞,險陡難上。洞中有條躍龍門的鯉魚,故稱石鯉洞。公元1872年有個學士游南山曾吟詩一首,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道:“胡不貫之柳,烹玉法一試?”意思是說:“為什么不用柳條把那條鯉魚串回來蒸它吃呢?”鯉魚跳龍門,龍門就在這里,你看,鯉魚已跳到洞口來了。 在大洞東門附近,過去建有東樓“御書閣”,是安奉宋太宗賜御書224軸的地方,現已被毀無存。我們從大洞東門出來,沿著羊腸小道拾級攀登北上,只見半山峭壁上刻有“問心”兩字,用意似乎是要每個登山者回答:“繼續前進還是半途而止?”面對那“鳥道磐羊腸,怪石削雞距,天梯斷后連,下瞰毛骨豎”的險峻歷程,只有下定決心,“飛步白云巔”,才能觀賞到那“石龕益奇麗”的景色。后人在“問心”旁建有個半山亭,讓游人小憩后繼續攀登。有詩云:“一生能有幾回游,勿在半山亭里休,南峰頂上風光好,古郡勝景目中收。”到了北極洞,十分涼爽,有“南北戶通”、“千里俯窺”的奇景。清乾隆初年,潯州知府李綺(江蘇人)有詩云:“未盡登臨興,還來絕頂游。俯身皆下界,極目見神州”。妙哉!尤為后兩句寫景抒情,情融于景,讀后令人振奮。北極洞又名葛仙巖,是公元四世紀晉代藥物家葛洪從廣東羅浮山來此山采藥煉丹時居住的地方。在這個巖的山腳下有個泉眼,常年有泉水涌動而出,水清味甜可口,水中含有丹砂,飲之可延年益壽。據傳說,當年葛洪就在泉眼邊筑圍成井,取此井水到北極洞筑灶煉丹。他歷盡了千辛萬苦,終于煉出了仙丹,修成了正果,成仙升天去了。后人為紀念他的功德,尊稱他為葛仙,北極洞又得名葛仙洞。那口井稱為仙人井,葛洪煉丹的灶稱為葛仙灶,今遺跡尚存。清代舉人石崇先有《丹灶吟》云:“水云深入好棲遲,行滿功成在此時。九轉靈丹真火候,三翻消息登離奇。一天驀靜三更現,萬法全空五夜知。得道仙翁駕鶴去,長留丹灶使人思。”看來,一切均有證可考。 從北極洞出來,登上獅山頂峰,倚著嵯峨的山石,遠眺稻浪翻滾,蔗海蔥蘢,青山聳翠,郁水蕩波,鬧市人涌,大道車流,真是氣象萬千。近看廿四峰羅列如畫屏,翠黛環立。宋代貴州(今貴港)郡守陳昭嗣作詩曰:“二十四峰稱小桂,山明水秀本從來。”1991年我們陪南寧市葵花詩社十老游南山時也吟道:“陪客南山再次游,攀登步上頂峰樓。披襟極目情無限,廿四奇峰眼底收。”可謂異曲同工。 從獅山頂峰沿石級而下,來到山背腳下的舍利塔。此塔共4層,高6米,寬2.5米,塔上端書“舍利寶塔”四字,下端有佛像浮雕一尊。塔旁有一石碑曰“南山舍利塔記”,碑高96厘米,寬76厘米。碑文有“佛光頻耀,震動人天,信女陳覺定喜舍桂鈔一千五百一十五元敬造石塔……”等字樣。這個塔是民國年間,本邑南江村盛光庭得知南山寺末代住持李春崖收有普仁大師園寂時的一顆佛珠藏于廣東肇慶慶云寺,便親到那里索珠回來,即與當地紳耆龔雨庭、葉瑞庭、周景賢、林進才等人商議建舍利塔。隨后便以貴縣佛教協會名義發出緣部,向各方善男信女,廣結善緣,隨緣樂捐,并得到香港信女陳覺定大力支持,遂于1936年間全塔建成,將普仁大師的佛珠藏于塔內。 舍利塔前面是一片廣闊的悠閑林蔭地,內中有水塘。目前,市政府已撥款興建動物園,并于2003年8月13日建成對外開放。動物園占地60畝,分為猛獸觀賞區、靈長類觀賞區、綜合表演館、兒童逗趣園等區域。展出東北虎、獅子、狒狒、犀鳥等極具觀賞價值的動物30多種200多頭(只),及包括黑熊、鳥類、猴子及寵物狗在內的綜合性表演。據了解,該園是廣西僅次于南寧市動物園的第二大公有動物園。南山寺動物園的建成開放,為南山景區增添了一個炫目的亮點。 從舍利塔沿石級南下,回到南山寺門西側,甘液池邊,有棵遠近聞名的菩提樹,樹高16米,主干直徑1.1米,葉大如掌,遮覆直徑達8米,四季常青,樹本名貝多羅,是佛教圣樹,相傳以前西天眾僧在此樹下宣講佛經,證菩提果,因而又稱菩提樹,因其稀有長壽,而成為南山寺之瑰寶。此樹原產印度,我國稀有,南山寺和廣東羊城光孝寺各有一棵,合起來齊名。貴港人曾紹箕于1686年作《南山即景》詩時曾提到菩提樹云:“行看池邊菩提樹,靈鳥枝頭學梵音”,據此推斷,南山寺菩提樹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但迄今還是青翠挺拔,枝繁葉茂,未顯龍鐘老態。更奇的是,將菩提葉浸于水中,存其盤脈,儼如薄紗,寺中僧人曾用以寫經,可存千年,今人用作書簽,可防蛀蟲。南山風景區是貴港旅游勝地,屬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南山名勝古跡的保護和修建工作,1977年起,南山寺擴建為南山公園,總面積達1354.6畝,其中石山占772.5畝。至目前止,南山已建石級水泥登山路三條,兩條分別建于寺的東西側,各寬1.3米,總長451.7米,均置鐵桿扶欄,老幼上落安全。另一條建于驢山,開辟了驢山游覽新區。此外,還建了古香古色圍墻170多米,古裝企樓式園門一座,亭臺樓榭多座,混凝土水泥環塘路一條,寬3米,長490多米;又另鋪筑混凝土游園路600多米。近年來公園內外遍植各種樹木花卉4萬多株,四季常青,花香滿園。連接中山路的南山公園主干道已通車,交通方便。再有,在寺西還建有兩層古青石樓文物陳列館,展出羅泊灣一號大型漢墓出土文物;在寺東建有烈士陵園,豎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前有譚壽林、董銓漢兩位革命烈士的塑像,還有黃彰烈士墓及其塑像。貴港市人民政府除了引資建動物園外,還引資4000萬元興建南山賓館,把南山公園建成了A級國家旅游景區。不久,南山寺將以嶄新面貌,迎接海內外游客的光臨。 8、浙江省奉化市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奉化市南面的南山上,為佛教祭祀場所,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海拔約120米。據傳該寺由來自天臺的行腳僧建造。南山寺為硬山頂建筑,共有三進院落,第一進為山門殿,約50平方米,正面供奉彌勒,反面韋陀,兩側為四大金剛,第二進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正面供奉如來,反面供奉觀音,兩側為十八羅漢另有文殊、普賢等幾座菩薩。第三進為三勝殿,分兩層,第一層為觀世音,第二層為三圣,始為做法事之處。在寺西側是齋堂廂房,廂房前有放生池和牌位樓。另有一口古井,全寺共有六、七位出家人。寺西北面約四百米處的寒山亭于2002年新建,為六角攢尖石亭。亭前有南山不老松,周圍分列功德碑、功德林及一塊“心”字石。 [編輯本段]10、江蘇省泰州南山寺 地處泰州老城東南。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八七六)。僖宗賜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一零六四)改名“資福禪院”;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改設道觀“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復為“資福禪寺”。淳熙十年(一一八三)寺毀;紹熙年間僧紹信、覺妙重建;嘉定年間立戒壇。明為“祝圣道場”,設僧正司(管理佛教的機構);永樂十八年(一四二零)鑄鐵鐘一口,鐘聲洪亮,聲聞數十里,惜已不存。崇禎五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圖。 清道光時稱南山教寺。教寺,是佛教律宗派寺廟的專用名稱,創始人唐代僧人道宣住終南山,故名“南山律宗”,簡稱“南山宗”,他創設“戒臺”,訂佛教受戒儀式,簡稱“律宗”。從此,凡歸從此教義的僧人寺廟,皆冠“教寺”之名。宋嘉定年間,此寺曾立“戒臺”,南山教寺之名由此開始,后人簡稱其為“南山寺”。 寺坐北朝南,分主次二軸線。主軸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二殿、大雄寶殿,大殿左右分設鐘、鼓二樓。殿間兩側建有側殿、廊屋,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規制;次軸線上,前后各有一座面闊五間的殿宇,中間一側另有較大型的殿宇,還有一些輔助用房。山門殿南是市河,再南邊是城墻,外為護城河。地勢高敞,環境開闊。 滄海桑田,南山寺僅存大雄寶殿及東面幾間附房。大雄寶殿為廡殿重檐,楠木金柱,內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建筑技法為元代以前常見手法,斗拱為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栿作,梁枋上彩繪二龍戲珠和唐三藏師徒西天取經以及動、植物圖案。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瓦當、滴水上飾有龍鳳圖案。整體屬明中期風格,屋面則繼承了唐代的建筑手法。雖經千年風霜,仍翹角飛檐,巍然屹立。一九五七年,南山寺大雄寶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八五年四月,知名園林建筑專家陳從周教授應邀來泰,在視察南山寺后認為,大雄寶殿為廡殿重檐的屋頂建筑,類同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山東岱廟,是中國古建筑史上至高等級的屋面式樣,一般用于皇宮的主要建筑,以示尊崇或隆重。在江蘇的寺廟建筑中,只有蘇州的文廟和泰州南山寺是這種形式的古建筑。 二零零三年六月,泰州對南山寺大雄寶殿進行維修,二零零四年八月告竣。 10、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南山寺 通州區南山寺一期規劃用地48、5畝,控制用地100畝。整體建筑按照明清風格設計,分三條軸線,中軸線上設計建造牌坊、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和萬佛殿。東軸線設計建造多寶財神殿、通州塔、觀音殿、藥師殿和方丈樓。西軸線設計建造帝釋殿、地藏殿、極樂水院、極樂樓和藏經樓。目前已經建好的有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觀音殿、鐘樓、鼓樓、法物流通處和廂房兩幢。正在建設的有帝釋殿,多寶財神殿和通州塔,準備開工建設的有牌坊、極樂樓、藥師殿等。 通州南山寺始建于明朝,清嘉慶重修,改革開放后為落實宗教政策于80年代中期將金沙雙皮橋頭總庵更名為南山寺對外開放,92年經通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將人民東路朝陽路口老南山廟作為南山寺下院對外開放,請杭州佛學院畢業生耀來法師主持日常管理工作。94年經通州市政府批準選址通州市開發區盆架橋村易地南遷。 11、廣東省化州市南山寺 1996年出版的《化州縣志》載:“佛教傳入化州時間無考,據光緒版《化州志》載,境內建成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宋南山寺和報恩光孝寺,可見在一千多年前佛教已在本地傳播。”又據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載:“盛唐時,化州建有南山寺。”上述兩志書對南山寺的建寺時間有出入,但都明確指出化州有佛教文化活動場所南山寺。據考,宋代化州南山寺的佛教文化活動鼎盛,不僅信徒香客多,連一些官員文人學士也常到訪。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學家范祖禹就曾居住在南山寺。 范祖禹(1040-1098),祖籍江蘇吳縣。英宗治平年間中進士甲科。因受司馬光賞識,曾參與《資治通鑒》的撰修、校訂、出版等工作,歷時15年之久。歷任著作郎、《神宗實錄》檢討、侍講、禮部侍郎、諫議大夫、瀚林學士等職,后追封為龍圖閣學士。他為官剛直不阿,常犯顏直諫,因而得罪奸臣,被貶離京,流遷各地,元符元年(1098)徙遷化州。時任昭州別駕,化州安置。因累累謫遷,心力交瘁,范祖禹來化后,便住進了幽靜的南山寺。他與州地百姓及文人相處融洽。據說,他居南山寺期間,不僅研究佛學,還將中原文化向僧人和當地文化人傳播。對化州橘紅,他給予很高的評價,州地流傳著“范公識橘”的故事。他愛上了南粵這方水土。他說:橘紅氣正,南山養性;三生有幸,終居勝境。據化州黨史、文史研究專家陳土富考證:范祖禹病逝于城西獅子嶺南山寺中。可見這佛門圣地,與一代文化名人范祖禹有緣。 據有關資料記載,明代著名高僧憨山禪師,受神宗皇帝御賜金幣三千,于南山寺修葺道場,整頓僧規,開禪接眾,隨緣度化。神宗還御賜“海印”佛匾,光耀門楣。兩廣總督戴耀題贈:“曹溪演法六祖之道”。于是南山寺更為興旺,名聲遠播。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南山寺在人間蒸發了。它毀于何時,已無從考究。 佛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佛教場所、勝地,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了落實宗教政策,弘揚佛教文化,增加旅游文化景點,化州市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于2006年始,在該市麗崗鎮麗山嶺西麓重建南山寺。麗山嶺,距化州市區十公里,因其主峰獨尖,秀麗玉立,故又名尖崗嶺。州志稱之為“州之鎮山”,又稱“化州第一山”。山上奇石、名勝古跡眾多,林海松濤,花香鳥語,自然山態保護尚好。清道光狀元林召棠曾登臨尖崗,手書“瞿鳥兆高飛”四字刻石至今仍存在山上,山腰還有“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太夫人廟。麗山鐘靈毓秀,選其西麓建南山寺,實在是明智之舉。據說,重建南山寺的發起人龐居士和南山寺現任主持釋大師選寺址時,從化州市區出發,一路驅車北行,當來到麗山西麓前面的一段鄉道時,汽車突然熄火,司機弄了好一陣,仍無法啟動,車上幾人下來推車,只輕輕一推,車便啟動了。由于汽車出現異常,于是司機掉頭返回,僅行駛200米路程,車又熄火了。龐居士等人心有所悟,則下車沿著麗山西麓山腰踏行,豁然見到兩塊光亮的山石,狀如綻放的蓮花瓣;周圍樹木蔥籠,鳥語花香;山前沃野千頃,清溪流泉;遠處山脈騰龍,氣勢非凡。好一處靈氣寶地。于是他們決定把佛寺建在這里。奇怪的是,當他們回到汽車時,車則順利啟動了,回到城區后,司機開車去修理廠請修車師傅查看,卻沒發現任何故障。這種情況盡管是一種巧合,也屬于奇聞趣事。 重建的南山寺,用地300畝,預算耗資5000萬元,所有耗費全憑善者仁人解囊捐資。初定計劃用八年時間完成,分三期進行。按標準設計圖,首期觀音殿、四合院工程及天皇殿工程已竣工開光,呈現出古色古香、雄偉肅穆景象,吸引眾多香客和游人。大雄寶殿工程正在籌建。還有三圣殿、祖師殿、藏經閣、羅漢樓、靜修堂、彌陀村、海會塔、九龍壁等等近20多個建筑物,得分批建造。到整個工程竣工時,南山寺將會是南國佛教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回答者:xsdjsxka19862016-12-24 00:00
小學生語文知識積累5(古詩名句)一、名句歸類(一)勸學類1、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2、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3、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紅樓夢
提問者:Inchains2015-09-05
名句歸類 勸學類: 作者 詩題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勸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 游 《冬夜讀書示字聿》 惜時類: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 《長歌
提問者:hi88732013-09-04
農業諺語 麥怕清明連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春天三場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春得一
提問者:yaoyanlong80232013-03-15
詩句語積累 勸類: 1.黑發知勤早白首悔讀書遲 顏真卿 《勸》 2.紙終覺淺絕知事要躬行 陸 游 《冬夜讀書示字聿》 惜類: 1.少壯努力徒傷悲 漢樂府 《歌行》 2.計于春
提問者:woyongcan2014-10-20
詩句成語積累勸學類:1.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字聿》惜時類: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2.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3.
提問者:tuvw1802014-11-18
小學六年級語文半期試卷 (120分鐘完卷,滿分120分) 試卷I 〔100分〕 一、基礎知識.〔50分〕 1、我認為加點的注音完全正確的組是( )(4分) A、凝然(nín) 徘徊(huái) 鴻鵠
提問者:xhc2232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