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杰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畢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個圖畫教師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畫比較寫實,繪畫的主題主要是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來他從形式上求奇異,成了立體派的代表物。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后再重疊、堆砌在一個平面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他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的飛機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畢加索聽到這個消息之后義憤填膺,放棄了原本創作的一幅作品,轉而用六周時間就將此畫完成。此畫不是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種史詩般的悲壯觸動著觀眾的視覺和心靈。因此,這幅畫成為20世紀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作品。 憤怒的畫家畢加索,揮筆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杰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郁、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面對痛徹心扉的人間慘劇,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反應,格爾尼卡被法西斯空軍轟炸,就是給了藝術家們一道無聲的考題。有沒有慈悲的情懷,就是能不能觸動心靈創作的前提。畢加索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當時僑居巴黎的畢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準備為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繪畫作品。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的消息傳來,畢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爾尼卡被轟炸為題材,依他所想來為西班牙館作畫,將法西斯慘無人道的罪行徹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藝術的創作者,是必須悟透藝術真諦的。就像中國漫畫家豐子愷所說的: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 《格爾尼卡》問世后,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愿。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曾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國軍人來此參觀,畢加索發給他們每人一幅《格爾尼卡》的復制品。一名軍官問畢加索:“這是您的杰作嗎?”畢加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杰作!” 戰爭結束后,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后,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加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畢加索雖然熱衷于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并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于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征含義,稱公牛象征殘暴,代表的是兇殘的德國和法西斯,受傷的馬象征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征著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右邊,一個從樓上跳下來的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后。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零亂的肢體從各個角度訴說著當時德國法西斯人性的殘忍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于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于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只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夸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于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格爾尼卡》問世后,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愿。 這幅畫中給人印象深刻的“點燈眼”、和“比目牛”成為日后畢加索的代表形象。
1937年1月,畢接受委托為夏天即將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子作一幅壁畫。他癡癡未動筆,直到4月26日那天,西班牙古城格爾尼卡遭到空襲的消息傳來后他迅速完成了該作品,基本上是格爾尼卡的悲劇觸發了靈感完成了作品。 中國,就知道7月7日的七七事變,打響中國抗日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