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4外觀設計、動力性能、更合適年輕人、價錢也便宜
本文為《圖解全球硬頂敞篷》的姐妹篇 敞篷汽車的歷史要比我們現在常見的有頂汽車的歷史要長得多!因為1886年卡爾-奔馳生產出的第一輛三輪汽車就是輛敞篷汽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汽車121年的歷史就是敞篷汽車的演變史!敞篷汽車的演變,大概就是三個階段: 無篷--軟頂敞篷--硬頂敞篷 無篷:現在的市場上還偶爾會見到那些無篷的敞篷車,這些車從誕生起就不準備有篷,主要是那些小型賽事或者經典跑車的復制款或者歐美小廠的限量級作品,多為速度而誕生的,天生不愿意“忍受”“篷”的束縛。這部分車少而受眾面小,不在我下面的討論范圍; 軟頂敞篷:軟頂敞篷從誕生之日起到現在經歷了兩個顯而易見的改進:從軟頂收起后,從外置式的改成了內置式的(主要是美觀了,阻力也小了)收藏;從手工的改進為自動的。 早期的一些軟頂敞篷車都是手工的,外置式的;現在的大部分都是自動的,內置式的。(現在也有外置式的,主要是受車型的限制,如MINI敞篷版,SMART敞篷版) 簡單介紹一下軟頂:軟頂的折疊基本大同小異,沒有硬頂那么千變萬化。我用奔馳的CLK敞篷版作演示: 我把它分解為前后兩個動作: 前面的動作(車頂)可以見如下這張圖,是軟頂敞篷的最關鍵部分,負責車頂的展開和收起,目前大部分的軟頂車型都采用這種形式: (補充:硬頂中的沃爾沃C70是模仿這種形式最逼真的) 后面的動作(行李廂部分)主要是為了隱藏折疊起來的軟頂:一來為了美觀,二來為了降低風阻和風躁,這種機構倒是有兩種: 1.上抬式: 目前大部分的量產軟頂敞篷車都是采用的這種形式,只是在某些細節上小有區別,對比阿斯頓馬丁和CLK的同一時間段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這種區別:(注意是先閉合前面車頂還是先合上行李廂后蓋) 2.平移式: 目前采用這種形式的大概有薩伯9-3敞篷版和保時捷911敞篷版等。 雖然小有區別但還是有共同點的:汽車后座往后到行李廂(后置發動機汽車則是發動機艙,如保時捷911)的空間是被切割成前后兩個部分,見圖: 很少有軟頂敞篷會不分割,而采用類似硬頂的那種行李廂蓋可以兩個方向都打開的方式,奔馳在07年底特律車展上的Concept Ocean Drive 可以算是最新的例外: 硬頂敞篷:相比軟頂敞篷則要“年輕”得許多。真正的量產硬頂敞篷車始于1996年的奔馳的上一代SLK(R170)。經歷了十年的演變,現在也算是“百花齊放”,硬頂跑車的陣營正在引導著目前的敞篷車的流行趨勢! 分解硬頂敞篷的動作也可以分為:車頂折起和車頂收起兩部分。 車頂收起的動作大都是將行李廂蓋反方向朝車頭部分打開將折起的車頂收于行李廂中(軟頂車動作類似,但收起車頂于一個獨立的空間,不占用行李廂空間) 車頂折起的動作變化則比較多樣,但可以分解為兩個基本動作: 1.將車頂和后窗兩部閉合分成“V”字型收起,但在“V”字的兩條邊上各做文章:“V”字型兩條邊不作處理的,如舊款奔馳SLK(R170),標致206CC,福特FOCUS CC;將車頂的那條“邊”分割,如:Opel_Astra_TwinTop;將后窗那條“邊”切割,如克萊斯勒的賽百靈(切割的目的是切成小塊,折疊后可以較少地占用空間)FOCUS CC: Opel_Astra_TwinTop: 克萊斯勒的賽百靈: 2.將車頂和后窗分割后成“=”平行收起,同樣在“=”的兩條邊的切割和疊放層次上各做文章:“=”不作處理的,如日產MICRA C+C ... 展開 ;切割“=”的一條“邊”(一般是車頂),如沃爾沃C70,寶馬的新3系;日產MICRA C+C: 沃爾沃C70: 寶馬新3系: 回顧不長的硬頂敞篷車歷史,一開始的硬頂敞篷車,只要能實現“是硬頂”“能敞篷”這兩個特點,足以區別“軟頂”就行了,至于行李廂空間小,只能實現在雙座敞篷車(單排)上,這些“不足”都可以忽略不計;但隨著發展,也開始“貪心”,開始計較以前忽視的那些不足,要求盡量小地占用行李廂空間,于是還是奔馳第一個吃螃蟹,2001年推出了R230版的SL,在折起時將后窗玻璃和車框分離;要求實現兩排空間,于是有了標致206CC,307CC;要求既要實現兩排空間,又要盡量小地占用行李廂空間,于是有了最新的沃爾沃C70,寶馬3系,克萊斯勒賽百靈(越來越接近軟頂的功能,越來越像軟頂:座位多,空間占用小);甚至還要求敞篷車有天窗,于是又有了大眾EOS...... 那么,究竟是軟頂好呢還是硬頂好呢?只能說各有優劣點: 其實,有些優缺點是受材質的限制,是很難改進的,是硬傷:比如軟頂的強度低、噪音大;硬頂的質量大,占用行李廂空間大。但我們看到了軟頂和硬頂的互相學習:軟頂在不停地改進軟頂的材料,搞成三層的合成材料,降低噪音;硬頂則在不停地想辦法將硬頂折疊再折疊。軟頂恨不得做得像硬頂一樣;硬頂恨不得做得像軟頂一樣!這就是“矛盾”!呵呵,可以理解為一個哲學問題了! 目前市場上追捧的是自1996年開始興起的硬頂敞篷汽車,硬頂敞篷的車型越來越多,相比軟頂的車型也開始減少,這個現實促使我開始思考消費需求的輪回又或者是設計的輪回:硬頂的潮流過去后,大家是不是又該回歸軟頂的傳統? 那么就要分析一下目前最流行的硬頂敞篷發展到哪個階段。目前的硬頂敞篷發展的最前沿就是最大限度地折疊車頂,以新寶馬3系和沃爾沃C70為最新的代表。一言以蔽之,其實最終的目的也就是最大化地模仿軟頂,最小化的占用行李廂空間! 恕我不才,我個人大學期間曾經有個關于硬頂敞篷的設計,在此拋磚引玉一下:我采用的是一段式的硬頂設計,類似法拉利的575superamerica,但小有區別,我借助575的圖演示如下: 在座椅后設置一個向下的軌道,當硬頂開合到圖中所示位置時,硬頂沿軌道下沉到座椅背后!對比其他的硬頂,這樣做的好處是基本不占用行李廂空間(一個車頂的厚度能有多少呢);對比575superamerica,可以不用外置車頂,也不影響行李廂蓋的開合。 我個人也大膽預測一下硬頂的下一個趨勢:雖然現在軟頂敞篷車也在搞彩色的軟頂,但我認為倒是硬頂應該學習軟頂的經典:黑色車頂。所以下一步應該流行的也許就是不管車身是什么顏色,但都是一個黑色車頂的硬頂。 但當我們對硬頂敞篷產生審美疲勞后,我們就會愈加懷念在軟頂敞篷車內聽雨打“芭蕉”(車頂)的浪漫。于是,軟頂重新流行,于是軟頂模仿硬頂的彩色車頂,于是......你說這是設計的輪回?還是消費需求的輪回? 也許敞篷車的最終的改進會止步于用記憶金屬做車頂:軟頂方式收起,硬頂方式打開!大概就是敞篷車的終級版本! 期待中...... 幾點說明: 1.本文原來的題目是《敞篷--軟頂乎?硬頂乎?》2007年2月28日發表于本博客。但后來因為給《時尚座駕》約稿去了,后又從博客上刪除。 2.基于本文的修改稿《回歸軟頂時代?》發表于2007年5月《時尚座駕》。因為一則曾經答應重新貼出本文,二則由于雜志排版的制約,結構不如上述那么清晰!所以我還是重新發布如上。 3.關于硬頂車的詳細的介紹,還是《圖解全球硬頂敞篷》的介紹比較系統,請大家參閱。 收起
有阿 很多阿 怎會沒有 SL的幾乎都是! 是SL 而不是SLK喔 SLK都2人座的 但SL從以前到現在就都是硬頂4人座敞篷 而奔馳軟頂敞篷的應該很少見了吧 有的話應該就是CLK而已 我看到的奔馳敞篷車很少是軟頂的 而寶馬敞篷車來說 我看到的就都是軟頂居多 而寶馬現在應該有在擺脫軟頂敞篷的形象吧 因為我現在看到的寶馬頂敞篷頂的 比以前多了很多!
奔馳只有SL-class是雙門四座硬頂敞篷,不過后座十分狹小 其他除了SLK都是軟頂,奔馳大部分都是雙門四座軟頂CL CLK等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25-30萬
- 30-35萬
- 35-40萬
- 40-45萬
- 45-50萬
- 50-70萬
- 70-100萬
- 10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