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xiaoxi13582013-06-18 00:00
誰有自動變速器零件結構圖啊,謝謝
自動變速箱里的結構按功能不同,大致可分為負責傳遞引擎動力的扭力轉換器,負責檔位切換的電磁閥體和負責變速的離合器組件及行星齒輪三大部分。 扭力轉換器,動力的傳輸者 扭力轉換器的元件主要有 與引擎飛輪相連的泵輪(主動輪)與變速箱內各齒輪相連的渦輪(被動輪)負責調節自排油流動方向的導輪,前兩者都呈碗形,內部各有一些稱為輪葉的分隔體,兩個碗型部件面面相對,中間留有容納自排油與導輪的空間,兩者永遠不會產生摩擦現象,并都裝在盛滿自排油的金屬外殼里邊。引擎的動力傳進變速箱內的過程就像用兩把風扇互相對吹,兩輪內的輪葉就像風扇的扇葉,前邊主動的風扇透過風力吹動被動的風扇,風力越強,轉動就越快,動力就傳輸過去了。這就是扭力轉換器的傳遞原理。扭力轉換器只是將傳動的介質由空氣變成密度更高,傳動效率更佳的液體(自排油),也因為泵輪與渦輪之間沒有直接摩擦,因此當汽車靜止時,引擎才不會熄火。至于位于泵輪與渦輪之間的導輪,則是控制自排油在高低轉速時的流向,使兩者間的動力傳輸更有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經常聽到的在高速時自動變速箱直接傳動的現象,主要是透過一組位于渦輪與扭力轉換器外殼間的摩擦式離合器片來完成,在低速時,渦輪與外殼間的動力傳遞是透過液壓來完成,高速時鎖在外殼上的離合器便與渦輪接合,直接將來自飛輪的動力傳到變速箱內,就像手動變速箱一樣,這樣就能大大減少動力傳輸的消耗問題。 油路閥體與電磁閥,換檔動作的執行者 手動的車進行換檔動作,主要透過排擋桿與撥*來決定使用那一組檔位齒輪,那沒有撥*設計的自排車呢?于是油路閥體與電磁閥便應運而生。油路閥體是一個金屬殼,里邊有復雜的溝槽,這些溝槽就是提供自排油流動的油道,每組油道的終點就是自動變速箱內的各檔離合器片或制動帶,其功能就像電路板上的電路一樣,負責將自排油引導到正確的目的地,而油路導通與否的開關,就是所謂的電磁閥,設計如此復雜的油路閥體原因在于各自動變速箱內各檔位齒輪的接合就是透過各油道內的油壓來驅動,就像手動變速箱的撥*一樣,而換檔電磁閥就相當于檔位連桿一樣用來切換各檔位所屬的油道。至于該用那一檔位的時機,則交由自動變速箱電腦下達指令給電磁閥來決定。 多片式離合器片,檔位銜接的執行者 相信很多自排車主都曾遇到過車輛使用一段時間后發現換檔震動變大,甚至發生滑檔及鎖檔的情況,到了維修廠后,就說變速箱離合片打滑,到底什么式離合片打滑呢?與手動變速箱的打滑是否相同道理呢?這就要從自動變速箱各檔位銜接的作用說起。 不論是手動還是自動變速箱,其功能都在于轉換引擎輸出的扭力與轉速,,使車輛在低速或上坡時有足夠的扭力,在高速時降低引擎轉速,達到節油和寧靜的效果,因此需要多組齒比不同的齒輪組配合來完成。在手動變速箱里檔位銜接通過同步齒輪來完成,同步齒輪套進各檔位的齒輪后,動力才完成銜接且每次只接合一組同步齒輪,自動變速箱則透過油壓驅動的多片式離合器片與壓板來達到同樣的功效,每一檔位都有一組離合器片與之對應。自動變速箱的離合器片雖然采用多片式設計,但由于厚度薄,接觸面小,因此本身是難以承受太大的扭力,屬于消耗性零件,如果經常大腳踩油門,很高轉速才換檔,離合器片壽命自然無法維持長久而發生打滑現象。但只要用家妥善使用,耐用度還是相當不錯的。
回答者:0點3332016-06-18 00:00
說的直白簡單一點。自動波是通過發動機使傳動油運動,然后通過傳動油來帶動不同的渦輪組實現變速。傳動油停止供油就可輕易實現傳統離合器的分離效果。而且舒適,不需要經常更換離合片。變速原理和手動檔是一樣的,也是速度達到一定程度的
提問者:2013-03-06
自動變速器根據汽車速度、發動機轉速、動力負荷等因素自動進行升降檔位,不需由駕駛者操作離合器換檔,使用很方便。特別在交通比較擁擠的城區馬路行駛,自動變速器體現出很好的便利性。自動變速器比手動變速器復雜得多,有很多方面不相同
提問者:勝多負少fdsf2015-11-10
日產天籟用的是CVT(無級變速器) 主要結構是鏈條 原理不詳 CVT壞了無法維修 只能換新的
提問者:fangqiu_liu2013-04-03
現在的自動變速器一般都是液力變矩器式自動變速器,它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 一是和發動機飛輪連接的液力變矩器,他和手動變速器上的離合器位置差不多,其作用也和離合器差不多,他負責將發動機輸出的動力傳遞給后面
提問者:jwjdyl2013-06-25
電子控制自動變速器的結構電子控制自動變速器 一、序言 汽車自動變速是指自動變換傳動比,調節或變換發動機動力輸出性能,經濟而方便地傳送動力,較好地適應外界負載與道路條件的需要。自動變速器自193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
提問者:木子C_lan2013-05-07
可分為行星傳動與定軸傳動。小汽車的自動變速箱一般都是行星傳動。
提問者:ljq_01232016-01-17